【尖端新聞中心】
為健全國土生態保育綠色網絡,林業及自然保育署宜蘭分署昨日在臺北工作站召開「北海岸淺山保育軸帶暨其關注物種-臺北赤蛙平台會議」。邀集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立東華大學、法鼓文理學院、臺北市立動物園、財團法人慈心有機農業發展基金會、財團法人人禾環境倫理發展基金會、農業部生物多樣性研究所、中國文化大學、新北市政府農業局、農業部林業及自然保育署、台灣生態科技策進協會及權益相關地主等共計11個相關單位,就目前執行之生物調查研究、棲地生態服務給付、棲地營造、食農教育推廣等計畫做經驗的分享與交流。
臺北赤蛙是典型里山動物,其在春夏繁殖季時會躲在水梯田、埤塘的草叢、植物根部或者荷葉上鳴叫,成蛙於渡冬時期則會利用周邊高草及草生地等潮濕環境棲息,北海岸地區先民長久的墾植行為形塑出水梯田、茶園、埤塘等濕地、旱地鑲嵌地景,為臺北赤蛙創造宜居的環境。但多年來歷經社會變遷、農產業沒落、耕地廢耕、農藥濫用、人口老化外移等困境,北海岸地區許多水梯田改為旱作使用甚至任其荒蕪,致使臺北赤蛙的生活場域急速萎縮劣化,族群存續岌岌可危。「花若盛開,蝴蝶自來」,以友善農作的方式對待土地、紮實的調查研究及繁育計畫、增加食農教育及宣導活動的受眾、運用生態服務給付等政策工具,營造北海岸淺山地區梯田層疊似明鏡的地景,多箭齊發,誠摯邀請臺北赤蛙在這片土地上安居,透過本次平台會議的機會讓眾多致力於臺北赤蛙保育的單位交流訊息,碰撞出更多可能性。
林業及自然保育署自107年起推動國土生態綠色網絡政策計畫,強調多方參與及資源整合,列出陸域關注區域,以地景的大尺度切入議題,聚焦於修補破碎化棲地,透過農、林、漁、牧等農業生產地景的多元策略,縫合淺山平原破碎棲地,力求生態與生產併肩而行,型塑社會-生態-生產地景,達成經濟、社會和生態永續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