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尖端新聞中心】
宜蘭縣民的雜誌,《噶瑪蘭雜誌》,又稱《噶瑪蘭週刊》,其發行宗旨是推動台灣民主,關心宜蘭縣民生活也是台灣歷史上具有重要意義的社會文化刊物。今天舉辦39週年紀念日。創辦團隊由多位黨外人士組成,游錫堃擔任首任發行人,並邀請了宜蘭縣議會當時僅有的五位黨外縣議員游振亮、陳榮宗、黃重邱、游玉麟、黃麗娟,及其他社會運動者,如「省議員游錫堃服務處」總幹事李茂全、前省議員林義雄秘書田秋堇、後曾任立法委員張川田、前國大代表候選人高鈴鴻等擔任社務顧問。雜誌社務由社長陳武進負責,總編輯則由劉守成擔任。這樣的團隊組成使得雜誌在報導和評論上具備了豐富的社會運動經驗。而其以蘭陽古地名「噶瑪蘭」為名,則象徵著對本土歷史文化的重視與傳承。
1986年的台灣,仍然處於黨禁和報禁的時代。在戒嚴體制下讓基層民眾擁有一個能自由表達意見、關心社區的平台是困難重重。為了爭取言論,推動台灣民主發展,身兼「黨外人士」、「民意代表」及「民主運動者」等多重角色的省議員游錫堃,以「為民眾爭取權益,替民眾反映心聲」為初心,出資、募款,邀請李茂全、陳武進、劉守成等選舉幹部,於1986年5月11日,在「省議員游錫堃服務處」(羅東鎮樹人路8-1號)設立了發行所及編輯部,共同創立《噶瑪蘭雜誌》。
《噶瑪蘭雜誌》首任發行人游錫堃表示,人在創刊之初便宣示要關注環境公害、社會福利和鄉土文化等領域,並將「為民眾爭取權益,替民眾反映心聲」作為核心價值。1980年代,宜蘭縣面臨兩次重大環保危機:一是「第六套輕油裂解廠」的設廠計畫,二是「蘇澳火力發電廠」的興建計畫。這些計畫引發了廣泛的反對聲浪,《噶瑪蘭雜誌》成為了反對運動的重要平台,成功引領全縣的反公害風潮,並促進了全國環保運動的興起。《噶瑪蘭雜誌》在「反蘇火」和「反六輕」運動中發揮了關鍵作用。1986年,雜誌率先披露了「蘇澳火力發電廠」的設廠計畫,並在隨後的報導中持續關注此議題,激發了民眾的反對情緒。經過長達9年的抗爭,最終成功阻止了該計畫的實施。同樣地,對於「六輕」的反對運動,《噶瑪蘭雜誌》也提供了重要的報導和評論,促進了民眾的集結與動員,最終使得該計畫未能在宜蘭落地並提醒著我們珍惜來之不易的言論自由與民主權利。
在專制體制下,這本「黨外雜誌」,旨在讓基層民眾能夠自由表達意見,並關注社區事務。雜誌強調「真實而深入的報導」、「強硬而理性的批判」以及「誠摯而開放的服務」,特別是強調服務的誠摯性,這使得《噶瑪蘭雜誌》與一般雜誌有所不同,而其在宜蘭環保運動中的角色,獲得了民眾的廣泛認可,在當時更成為了宜蘭反對運動的「機關報」。許多參與過雜誌編務的青年,後來在宜蘭政壇上發光發熱,成為了知名的政治人物,甚至目前還在中央政府擔任政務官。這些成員的發展不僅反映了《噶瑪蘭雜誌》的影響力,也顯示了其在推動台灣民主與社會運動中的重要貢獻,這本雜誌的存在,不僅是對過去的回顧,更是對未來的啟示,《噶瑪蘭雜誌》仍然被視為台灣社會運動與文化發展的重要參考,對後來的媒體與社會運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