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林柏夆/宜蘭報導】
南方澳漁港百歲慶祝系列活動中,新書的出版可謂壓軸之作,由蘇澳區漁會蔡源龍理事長撰寫的《以海水為墨水書寫-蔡源龍討海筆記》今(29)日舉辦新書發表會,現場同步舉辦南方澳美景攝影展。這本書除了講述作者的漁業歷程外,還採訪了五位在不同漁法領域傑出的船長,也記錄了「第一位擔任蘇澳鎮長」的漁村子弟林棋山先生,以及南方澳最知名的文史工作者廖大慶與他創設「三剛鐵工廠」文物館的始末。從這些個人傳記裡,看到的是每個人角度不同故事外,更能一窺整個南方澳漁港發展沿革的大時代背景,殊屬難能可貴。林姿妙縣長出席見證,感謝蔡源龍理事長與南方澳所有漁民辛勤的付出,也表達對南方澳文史工作者崇高的敬意,努力將這些珍貴的歷史記錄下來,讓大家感受到討海人的堅韌和奮鬥。宜蘭縣府指出,南方澳漁港作為宜蘭縣的重要資源據點之一,一直是台灣三大漁港之一,展現著獨特的漁業文化。儘管面對海洋資源減少的挑戰,南方澳漁港仍持續保有相當的活力與生機。始建於1923年(大正12年)的南方澳漁港,歷經漫長歲月,見證了多樣漁法的發展,為南方澳的漁業文化增添了璀璨的一頁。自第一漁港竣工啟用以來,科技的迅猛發展帶來了漁業技術的更新與進步,漁船上漁撈設備不斷升級,船隻的構造也由早期的木作和鐵製,演變至目前以FRP塑鋼為主流。船隻的噸位更是日益增大,促使漁港的現代化發展。然而,這樣的漁業變革也帶來了許多傳統漁法的式微,如筏釣漁法的「釣艚仔」和曾經讓南方澳創下「世界人口密度第一」紀錄的巾著網漁法,如今多已消失或僅存象徵性的幾組,呈現半歇業狀態。宜蘭縣海洋及漁業發展所林芳民所長表示,南方澳歷史文化保存一直是宜蘭縣政府林姿妙縣長與社會各界共同關心的議題,為了紀錄南方澳昔日的輝煌,透過田野調查和走訪蒐集資料,許多文史工作者致力於整理歷史,出版書籍以延續當地豐富的文化傳承。然而,這些轉述難免缺乏身歷其境的情感與細節。蔡源龍先生,身為蘇澳區漁會理事長,15歲起即跟隨父親踏上漁船,度過了人生最為輝煌的漁業黃金歲月,以他的親身經歷編撰了《以海水為墨水書寫-蔡源龍的討海筆記》,透過作者深入的親身經歷,呈現了漁港的發展歷程及漁民的堅韌奮鬥。他豐富經歷包括跟隨「釣艚仔」漁船「拚無人島」、參與拖網漁業、投資遠洋延繩釣漁業等,親身經歷了海上巨浪襲擊、竹筏在暗夜流失、擱淺貨輪事件、在鳥嶼拾撿海鳥蛋、投資之船隻在遠洋遇難失聯等離奇趣事。這些生動的故事,只有討海人本身能夠栩栩如生地描繪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