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尖端新聞中心】
宜蘭大學位於噶瑪蘭族舊社36社的擺里社遺址區域,為重現約400年前的族人生活樣貌,校方設置「宜蘭農校遺址文化層」常設展示區、噶瑪蘭族文化廊道及民族植物區,充分展現對校園考古遺址文化的重視。國立宜蘭大學「原住民族知識研究中心-噶瑪蘭族(Kavalan)辦公室」揭牌儀式,由副校長周瑞仁、噶瑪蘭族總頭目謝宗修、計畫主持人王進發教授、花蓮縣噶瑪蘭族文化基金會董事長潘朝成共同主持,邀請全台北部及東部的噶瑪蘭族人齊聚一堂,見證這一歷史性時刻。
噶瑪蘭族辦公室未來除了建構知識體系外,也將與噶瑪蘭族第一所實驗教育小學新社國小合作,研發教材、繪本,將研究運用在大學端的教材。計畫主持人宜蘭大學通識教育中心教授王進發表示:「因為我們學校有很多的師資,不同的一些專業,希望能夠去協助(宜蘭)縣境內,甚至到花東、包括在新北、或包括桃園的這一個噶瑪蘭族群的好朋友們。」
為回應族人復名需求,噶瑪蘭族辦公室揭牌儀式當日下午邀請清華大學教授黃居正擔任「原住民族身份法座談會」講者,協助族人釐清原住民族身分法及噶瑪蘭族人無法登記個人原住民身分的處境。財團法人花蓮縣噶瑪蘭族文化基金會董事長潘朝成(bauki angaw)說:「開挖之前應該要跟我們聯繫,還要做一個連結、合作,挖掘的知識應該回饋到噶瑪蘭族,而不是放在博物館而已。」宜蘭大學多年前因為校舍擴建工程,挖掘出上萬件文化遺物,像是銅片、金鯉魚、琉璃管珠等珍貴文物,而校方也在校園內設立展示廳、以及文化廊道,讓學生閱覽噶瑪蘭族的悠久歷史。
「噶瑪蘭族辦公室」自今年三月啟動「大專校院設置原住民族知識研究中心計畫」,走訪宜花東部落及北部噶瑪蘭族聚落,多次到各部落拜訪、徵詢族人對知識體系建構的建議與觀點,並舉辦部落共識會議,確認民族知識的核心架構和範疇定義,取得族人共識。在座談會中,噶瑪蘭族人針對《憲法法庭111年憲判字第17號判決【西拉雅族原住民身分案】》表達立場,期盼明年身分法的增修訂能讓噶瑪蘭族完整獲得的原住民身份權,讓沒有身分的族人能同樣以「平地原住民身分」直接回歸本族,而非以另訂的「平埔原住民」身分方案,造成法律上的一族兩治、噶瑪蘭族主體性解離的問題。宜蘭大學此項原住民族知識研究計畫的啟動,為學術研究開創新方向,更為噶瑪蘭族的文化傳承注入新的活力,象徵文化紮根和延續的重大里程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