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愛醫院『前側路入微創髖關節手術(DAA)』網路研討會視訊手術成果分享

【記者林柏夆/宜蘭報導】

羅東博愛醫院2020年引進「前側路入微創髖關節手術」,容易確認置入人工髖關節的位置與正確性,術後傷口小、疼痛少、復原更快,降低日後脫臼的風險,已完成近百例相關手術病例,病人滿意度高,羅東博愛醫院在十月間舉辦「前側路入微創髖關節手術(DAA)」網路研討會,由骨科韓步禹主任透過視訊連線,親自在手術室現場中示範,再由北榮骨科部楊傑思醫師與美國科羅拉多州著名骨科醫師Prof. Charlie C. Yang於線上同步解說,精彩的大師對談與手術成果分享,讓與會醫師留下深刻印象。羅東博愛醫院表示,髖關節一旦損壞,無法走路,生活自理便成問題。造成髖關節病變的原因多與退化性關節炎、類風溼性關節炎、股骨頭缺血性壞死或股骨頸骨折等因素相關,且經保守治療無效之後,通常必須考慮手術治療,以置換人工髖關節來換取再度自由行走的機會。而髖關節置換手術又分為:「前外側開」(Anterolateral Approach)、「後側開」(Posterior Approach) 與「正前開」(Direct Anterior or Anterior Supine Approach)等三種手術方式,分別代表手術進行時,從髖關節的前外側、後外側與正前方,劃開傷口進行治療的三種路徑。依目前髖關節手術的進步,上述無論是那一種手術方式都有足夠的安全性,且術後多半一星期左右就可辦理出院,但隨著病人對於術後縮短復原時間的需求增加,在歐美國家, 從髖關節正前方進行的置換手術已蔚為主流(即前側路入微創髖關節手術),關鍵在於其手術方式是從肌肉與肌肉之間的縫隙進入髖關節,可完全保留肌肉與肌腱,幾乎術後當天就可以下床,且患者平躺進行手術,可以準確掌握病人雙腿長度,避免術後長短腿的後遺症。除了採用創新的手術術式,羅東博愛醫院在傳統復健之外,也導入術後冷循環壓縮治療,運用冷療效果與主動壓迫技術,幫助病人有效緩減術後的急性疼痛腫脹,同時搭配床邊智能機器人復健,幫助關節置換手術後的病人提早下床、及早熟悉使用人工髖關節恢復行走。創新手術配合術後立即復健照護,將有利於幫助病人盡早恢復原有的生活品質。

 

韓步禹主任在研討會上的手術示範深獲Prof. Charlie C. Yang的讚賞,韓步禹主任指出,目前健保補助的人工髖關節,使用年限約10~15年,搭配「前側路入微創髖關節手術」,可幫助病人輕鬆移除病痛、提早恢復健康的步行習慣。

發佈留言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

加入FB粉絲團,可獲取更多關於我們的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