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東林區管理處與田董米合作營造泥灘地奏效, 國土綠網田區約有350隻黑腹濱鷸飛舞」

尖端新聞中心】

林務局羅東林區管理處自107年與宜蘭縣壯圍鄉的新南田董米合作,透過每年9月至翌年3月的休耕期間,進行水位調控、再生稻保留,及田埂保留植被等方式來營造友善水鳥的棲地環境。今年冬天,棲地的營造成果已有初步的成效,根據在地的生態農民—林哲安的觀察,目前該區域已有約350隻黑腹濱鷸棲息度冬,超越前兩年同時期之數量,對比這兩年全台數量大幅減少的大環境趨勢下,能維持並略微提升族群數量,實在令人振奮。因此明年起,綠網合作田區有望再度擴大,將有更多水田被營造為泥灘地,期望鷸鴴好夥伴們能回到大家身邊,飛出一朵朵「鳥雲」,重現過去的感動!

黑腹濱鷸雖非國際性的保育稀有鳥種,每年10~3月來台灣度冬均有穩定族群,偶爾甚至可見到百隻以上的鳥群集體活動。然而,近年來全球八大候鳥遷徙路線之一的「東亞澳洲遷徙線」(East Asian-Australasian Flyway,EAAF),因為沿線各國的濕地不斷遭開發利用,而快速減少,因此連帶致使黑腹濱鷸數量快速下降,由「非常多」變為「普通」,這種快速減少的趨勢,讓同樣位處「東亞澳洲遷徙線」上的臺灣也相當有感。

據生態農民林哲安表示,每年來臺灣度冬的黑腹濱鷸族群約佔亞洲族群的1%至5%,是相當重要的度冬地,因此在「臺灣鳥類紅皮書」中,黑腹濱鷸被列為國家易危(NVU),亟需重視。

新南田董米田區自從107年與羅東林區管理處合作推動國土生態綠網推動以來,除用心守護珍稀物種,如:董雞、彩鷸等,也秉持「常見的物種要繼續常見」的精神,持續關注「好厝邊」的數量與棲息狀況。新南村連續兩年秋冬,皆配合計劃調整休耕田水位,使水田保持在鷸、鴴科水鳥喜愛的「泥灘地」,供遠道而來的好夥伴棲息、覓食。這樣的努力從今年秋冬的黑腹濱鷸族群數量證實初步成果是正向良好的。

羅東林區管理處表示, 國土綠網合作田區及其周圍水田,共計45公頃土地面積,不僅有350隻黑腹濱鷸,亦有近200隻東方環頸鴴及近百隻田鷸棲息。此外,根據社團法人中華民國野鳥學會、社團法人台北市野鳥學會、社團法人高雄市野鳥學會、及行政院農業委員會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合作推動的「臺灣新年數鳥嘉年華」的調查報告指出,近年來台度冬的小環頸鴴、灰斑鴴、長趾濱鷸、鷹斑鷸等都是明顯減少,但依據林哲安的觀察統計,此4種在新南地區近三年來則仍能持平,其中小環頸鴴甚至還有微幅上升的情形,顯見近年來國土生態綠網與田董米合作推動的棲地營造工作是有成效的。

發佈留言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

加入FB粉絲團,可獲取更多關於我們的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