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尿床 陽明交大小兒腎臟科助你陪孩子一起戰勝尿床

【記者林柏夆/宜蘭報導】

夜間遺尿俗稱尿床,是指四歲以上的孩子在睡眠中無法自主控制排尿的情況,根據研究,大約有15%的五歲孩童會有尿床問題,每年有約15%的孩子隨著年齡增長而自然改善,但約1%的成年人在二十歲時仍受到夜尿困擾,八歲的小安每當夜晚上床睡覺時,他的內心卻常被焦慮籠罩著:「今晚會不會又尿床?」僅管爸媽半夜叫他起來上廁所,隔天早晨醒來,床單依舊溼透,爸媽曾經帶小安至診所就醫,初步評估結果一切正常,醫師當時安慰說:「孩子還小,不要急,先等等看。」然而,隨著年紀漸長,小安情緒逐漸陷入自卑與壓力之中,父母最後決定帶小安到陽明交大醫院小兒腎臟科尋求專業協助。小安經過三個月的治療與生活調整,情況明顯改善已能夠整夜安睡。他開心地說:「我再也不用擔心早上起來床單是濕的了!」父母露出久違的笑容,表示不僅夜尿問題解決了,孩子的自信心也回來了,全家人的生活品質因此提升許多。小兒腎臟科林自華醫師表示,醫院會先安排尿液檢查與超音波影像,排除泌尿道感染、膀胱或腎臟結構異常等問題,同時請父母詳細記錄孩子的日間與夜間排尿情況,確保並非其他重大疾病引起的「繼發性夜尿」,經過完整評估,小安被診斷為「原發性夜尿」,也就是說,小安是因為排尿系統的成熟較慢、抗利尿激素分泌不足且易熟睡才會夜尿。

 

林自華醫師也解釋,夜尿的治療不僅需要醫學介入,更需要心理支持與生活調整並行,首先,必須讓孩子減少羞愧感建立合作意識,避免讓他覺得自己「做錯了什麼?」,父母則可以從日常習慣著手,晚餐後適度控制水分攝取,睡前先排空膀胱,夜間房間放置小夜燈或小馬桶方便如廁,並透過鼓勵機制來鼓勵孩子,而非責備。若夜尿狀況持續影響生活,醫師會依據情況建議有些家庭使用遺尿感應器,透過聲音或震動提醒孩子起床;而針對年紀較大的兒童,則可視狀況評估使用抗利尿激素或增加膀胱容量的藥物,幫助緩解症狀。

 

陽明交大醫院提醒家長,夜間遺尿是兒童常見的生理現象,家長切勿因羞愧或擔憂而忽略問題,不要過度責備或懲罰孩子,否則可能對孩子的自尊與親子關係造成長遠影響。若孩子的尿床情況長期未改善,建議及早就醫,透過小兒腎臟科醫師專業的醫療協助與家長的耐心陪伴,大多數夜尿問題都能獲得改善,迎向健康快樂的童年。

發佈留言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

加入FB粉絲團,可獲取更多關於我們的訊息!